您好,欢迎来到 星斗堂!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星斗堂视界 | 佛像背后的故事,故宫的犍陀罗

    古代犍陀罗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兴都库什山和喀拉昆仑山的南端。

    具体包括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这里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来自古希腊的神话/神话学、美学和哲学、来自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弥赛亚信仰以及来自南亚的印度教、佛教在此传播,相互影响,奠定了此地成为世界宗教中心之一的地位。

    中巴两国均属于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史渊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公元400年至630年间,中国古代求法高僧和巡礼者法显、宋云和惠生、玄奘等先后造访此地,留下了有关犍陀罗物质文化的记载,成为巴基斯坦早期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这些年一些考古发现中,陆续发现中国文物、铭文和钱币,丰富了大家对于中巴古代文化交流的新认识。

    犍陀罗通过丝绸之路积极不断的交流互鉴,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与创造力,在亚洲文明传播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发端于贵霜王朝的犍陀罗佛艺术通过丝绸之路经新疆、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腹地,推动了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犍陀罗艺术影响下的斯瓦特、克什米尔与吉尔吉特艺术通过西藏西部,进入中国青藏高原,为10世纪以后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此次展览文物总数为203件,其中从巴基斯坦七家博物院选取文物173件和故宫博物馆30件(套)文物,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充分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和东亚的深刻影响。

    1.jpg第二单元犍陀罗艺术的辉煌(1世纪-5世纪)

    通过百余年来的考古发掘,大规模的佛教寺院与佛塔遗址、丰富的佛教造像均展示出贵霜时期犍陀罗艺术极其繁盛的历史面貌。

    犍陀罗艺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公元1-3世纪)的犍陀罗美术深受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流行着来自地中海的建筑、尊像和装饰纹样。佛教艺术以灰色片岩雕刻作品为主,大乘佛教思想盛行,创立了佛陀形象,佛、菩萨形象具有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特征:波浪形卷发,衣褶厚重,衣纹流畅,面部轮廓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特征。晚期(3世纪中期至5世纪),犍陀罗地区经历动荡,政治中心西移至喀布尔河谷,艺术风格出现了变化。印度笈多艺术也影响到西北地区。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石膏造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日趋明显。5世纪70年代,寄多罗贵霜统治下的寺院经济受到嚈哒入侵打击和持续掠夺,贵霜王朝艺术逐渐衰落。

    2.jpg


    像  白沙瓦地区

    此尊释迦牟尼像表现的是释迦在萨尔纳特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情形。双手施转法轮印。佛像波状发,头上肉髻巨大。五官端正,高鼻深目,唇上有胡髭。着袒右肩袈裟,衣褶线条流畅。头光、下巴、右眼等处有残缺,虽然只剩上半身,但依然可见身躯健硕,是鼎盛时期的犍陀罗造像。

    3.jpg


    转法轮印佛坐像  白沙瓦地区

    此尊释迦牟尼像表现的是释迦在萨尔纳特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情形。双手施转法轮印,左手持握衣角,双足结金刚跏趺坐。此尊像具有典型的犍陀罗风格,完美的椭圆形面容,五官匀称,杏眼微凸,弓形弯眉,鼻梁高直,嘴带微笑。眉间具白毫,头顶有肉髻,头发呈波浪形,整齐地束起。区别于早期巨大的发髻,晚期佛陀的形象表现得更自然,发髻变小。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褶线条深浅不一,流畅而有质感。这尊造像身躯强健、匀称,仿佛能感到衣下躯体的力量。

    4.jpg

    佛陀苦修像  马尔丹地区加玛尔·伽利(1911年)

    这件悉达多太子苦修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花了6年的时间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情形。该像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佛像眼窝深陷,骨瘦如柴,肋骨排列醒目。身披衣帛,衣褶线条流畅。在犍陀罗佛传浮雕中,苦行中的释迦是重要的主题。释迦苦修像展现出释迦牟尼为助众生寻求解脱之道深受身心之苦的牺牲精神。不同于印度本土早期佛教艺术对这一主题的表现,犍陀罗的创作风格更加写实,以凸显佛陀成道的艰辛与坚定。

    5.jpg

    过去七佛与弥勒菩萨

    在犍陀罗的石刻造像中,发现数件过去七佛与未来佛弥勒相组合的石刻作品,此为其中一件。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其出世之前的六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件作品中,右侧的石刻残缺,可见七佛中的六位,皆为佛装,头上为水波纹肉髻,身着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的佛陀间隔站立,身体重心位于右腿,左腿稍放松,能够看到厚重衣褶之下膝盖的位置。弥勒作为未来佛,由于现在仍是修行中的菩萨,因此位于一侧,身着菩萨装束,袒上身,下着裙,长发束于头顶,佩戴项圈、络腋等装饰,与其他诸佛皆不同。七佛与弥勒的手印相同,均为左手于腰间握衣角,右手举起施无畏印。七佛与弥勒立于长方形的台座上,台座前面刻有题记,意为“供养一切佛”

    6.jpg

    燃灯佛授记  斯瓦特地区恰特帕特出土

    这件作品是一系列浮雕中的残件,表现了佛本生故事之一燃灯佛授记。佛教美术中,所谓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出世之前生生世世的事迹。而佛传故事指的是释迦牟尼这一生发生的事情。犍陀罗的佛教故事场景,常将释迦牟尼的前世今生结合在一起展现于雕塑作品,这样的表现手法少见于印度本土。据《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释迦牟尼有一前世名为儒童,听闻燃灯佛(定光佛)前来,心生欢喜,前去拜谒。儒童想买花供佛,但国王已把花全部买走,儒童倾其所有,从一位名叫瞿夷的姑娘那里得到五支莲花。待燃灯佛到来之时,儒童将莲花撒落,但花却没有落地,燃灯佛知其心清净。儒童见地面有泥,遂俯身解发布地,让燃灯佛踩在自己头发上经过。燃灯佛为之授记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儒童即为释迦牟尼佛之前世。

    此浮雕画面中,最左侧握持莲华的女性为瞿夷,她旁边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儒童,右手握着得到的五支莲花。右侧场景为儒童将头发布地,身着袈裟的燃灯佛体型最为高大,左足踏于长发。儒童买花、迎接燃灯佛属于不同时间发生的场景,在雕塑中,如同连环画一般在同一幅画面中展开,是犍陀罗地区常用的叙事手法。


    7.jpg


    白象入胎与婆罗门占梦

    这件浮雕板有一定的弧度,原来可能嵌在圆形佛塔的外围。故事场景分成两个单元,中间和两侧用柱子隔开。画面右侧为为白象入胎,左侧为婆罗门占梦的场景。白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题材,据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有天在睡梦中见到一头六牙白象从天而降,从自己左肋入胎,夫人顿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乐,就像服下了甘露,于是就怀孕了,这个孩子正是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画面中,躺在床上的是摩耶夫人,他面向右侧卧于床榻,化身白象的释迦牟尼正从兜率天降下。犍陀罗地区的白象,大多被刻画在一个圆盘当中。床的两侧,有手持武器的女性护卫,注视着摩耶夫人。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婆罗门占梦,婆罗门称,此梦预示着将有一位伟人降临于国王家中。这位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浮雕左侧的占梦场景中共有三位人物,并排坐在右侧长椅上的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净饭王右手抬起,垂下的两腿交叉,正向婆罗门讲述梦境,画面最右侧持花的是摩耶夫人,姿态恭敬。画面最左侧蓄须者为正在占卜的婆罗门。

    8.jpg

    婆罗门占梦

    婆罗门占梦是犍陀罗雕刻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据说摩耶夫人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进入自己身体,醒来后甚感奇异,将此梦告诉了净饭王。净饭王听后亦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就请一婆罗门为摩耶夫人占梦。仙人称此梦预示着将有一位伟人降临于国王家中。这位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则当证悟解脱,成为一位普度众生的圣者。这幅雕刻两侧有柱子隔开,应为一系列佛传故事中的一幅,右侧柱头上可见莨苕叶,为典型的古希腊柱式。画面中有三位主要人物,净饭王坐于中央,头戴宝冠,着颈饰,装束华丽。座椅靠背顶端为带有花朵装饰的“一”字形横梁,椅子前方覆搭长方形帷幔,下有脚踏,表明座椅上的人所具有的王者身份。净饭王后面左右各立有一位侍女,手持拂尘,右侧的人物脸部残破不清。国王两侧有两位人物,各自坐在植物枝蔓编成的圆形座椅上,画面右侧为占梦的婆罗门,右臂前伸曲肘,表情凝重,似乎正为国王讲述。左侧卷发的男子可能是婆罗门的弟子。二人左手中均持有水瓶,是印度婆罗门手中常见的持物。

    9.jpg

    悉达多太子沐浴

    这幅雕刻表现了悉达多太子出生之后沐浴的场景。太子为裸身、婴儿形,双手下垂立于画面正中圆形的台座上,台座下面可见三足,头顶有伞盖,表示他不凡的身份。在太子的两侧,各有一人站立,以手持水罐,正将水从太子头顶灌下。画面右侧的人物,头戴宝冠,左手握金刚杵,此人为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帝释天,金刚杵为帝释天手中的武器。帝释天对面的人物,也就是画面左侧的人物为大梵天。灌顶原为古印度帝王继位的仪式,代表他自此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密教当中也引入了灌顶的做法,表示弟子得到了修习某种法门的许可。

    10.jpg

    竞技摔跤(左)与太子砍芦苇束(右)

    悉达多太子成长为青年,加之阿私陀仙人早预言此人会出家证悟,净饭王决定及早为悉达多太子迎娶妻子,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于是准备迎娶邻国大臣执杖的女儿耶输陀罗,她容貌端庄,德行具足。依照释迦族的惯例,将进行比武竞技,耶输陀罗将与胜者结为夫妻。据说竞技在迦毗罗卫国城门的广场上举行,共有释迦族青年五百人参加竞技,悉达多太子勇猛过人,在摔跤和射箭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幅佛传故事雕刻中保留着两个场面,两侧以柱子隔开,左侧为摔跤的场面,竞技的两人后背面向观者,各伸出一手,抓住对方腰带,一腿前弓,一腿后撑,呈扭打的姿态,旁侧站立的两人应为观看竞技者。

    右侧的故事场景残损严重,为悉达多太子砍芦苇的情节。这个故事在梵文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有记载,太子与释迦族的男子竞技,之后他们一起去砍芦苇,其他人割下的芦苇纷纷掉落,而太子砍过的并没有躺倒,而是笔直地站立着,人们纷纷嘲笑太子。一位神灵看到这个场面,随即刮起一阵风,所有的树木随着可怕的响声同时倒下,惊呆了众人。这件浮雕右侧画面中,可见持盾和剑的人,在他的右侧,有一捆立起的芦苇束,上下用绳子捆扎为圆筒状,其余不可辨。

    11.jpg

    太子习艺(射箭、读书)

    犍陀罗的佛传故事,常分布在不同的区间,并以柱子隔开,如同一幅幅连环画逐次展开。这件浮雕当中,残存着太子射箭的场面和读书场景。左侧有两人正在拉弓射箭,表现的应该是悉达多太子练习射箭的情景。右侧两个柱子中间的完整场面为悉达多太子读书的场景。太子每天骑羊去上学,画面中伏卧的羊表示太子在学校,画面中最左侧的人物是故事的主角悉达多太子,坐姿,腿上横放着写字板,正在书写。

    12.jpg

    太子习艺(摔跤、掷象)

    这件雕刻作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柱廊形式,每两个柱子之间为两个一组的人物,似为观看者。中间用棋盘状的装饰带和帷幔隔开,下段刻画佛传故事的主要场面,左侧为掷象,右侧为摔跤的场景。右侧摔跤场景中,有两组正在搏斗的人物,他们均为两腿开立,以手握对方腰带或手臂,或弓背发力,或侧身搏击,生动再现了古印度摔跤的景象。画面左侧为太子掷象的故事,《方广大庄严经》中称:净饭王见太子技能过人,于是下令牵取一头白象,准备让太子乘坐。提婆达多先至城门,看见这头装饰华美的白象,问道:这是谁的象?回答道:国王遣此象准备让太子乘坐。提婆达多顿时心生嫉妒与骄慢,他左手抓住象鼻,右手击打大象,将大象置于死地。难陀随后欲出城,也来到城门处,见大象倒在路上,问:谁杀死了大象?答曰:提婆达多!难陀用手拖拽大象置于路侧。悉达多太子路过,听说此事之后,“以左足指持彼白象,徐掷虚空越七重城,过一拘庐舍,其象堕处便为大坑,尔后众人号为象坑。”依据经典记述,可以看到左侧画面中表现了两个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情,最右侧有一人,左手持象鼻,右手高举呈击打状,此为提婆达多杀害大象之情景。提婆达多左侧伸出一足之人,应为悉达多太子,正欲掷象状。旁侧右手叉腰,左手持棍棒状物者,可能为观者,或是御象者。

    13.jpg

    宫廷生活与四门出游

    这件浮雕以柱子为间隔,残存着完整的两个场景,左侧为宫廷生活,悉达多夫妇坐于床榻上,右手似举着花朵,旁侧有服侍的宫女。悉达多太子结婚之后,经历了愉快的宫廷生活,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有天他骑马出宫城四门,分别遇到了病人、老人、死人以及修行者,由此得知人生逃不过生老病死,只有修行才有可能找到解脱的道路。右侧为四门出游的场景之一,太子骑在马上,画面右侧有位衣衫褴褛的病者,坐于地上,左手按地面,努力支撑着身体,右手举起,似乎正向太子讲述自己的不幸。画面最右侧,残存着另一个四门出游的场面,同样可见骑马的太子,但马头和他遇到的人物部分均已不存。

    14.jpg


    后宫入定与夜半逾城

    犍陀罗石刻中的故事场面,常在长方形的区间中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并以立柱将每个故事场景隔开。这件雕刻当中保留着两个佛传故事场景,右侧为悉达多太子宫廷禅定,左侧是太子夜半逾城。右侧画面中央为结跏趺坐、禅定印的悉达多太子,他坐在莲花形台座上,最下面有方形台座承托。两侧为姿态旖旎的宫女,或呈妩媚的舞姿,或手持乐器奏乐,试图取悦太子。尽管太子生活优渥,但在他见到了世间的种种苦难之后,毅然决定放弃王子的生活,去寻求世间的真理。所谓夜半逾城,即悉达多太子半夜从宫城出走的故事。为了不惊醒宫城中的人,天王手托太子的坐骑,使马蹄不发出声响。左侧画面中,骑马的侧面像为悉达多太子,头上有圆形头光。行走的马蹄下有两位露出半身的天王。太子身后上方,可见手持金刚杵的执金刚,在画面中被刻画出半身,眼望向太子行进的方向。马头一侧,左手持弓于胸前,右手持箭杵地的武士形象为毗沙门天,为太子引路。毗沙门天身边另有两位人物,一人右手举花,一人双手合十,为礼拜者的形象。



    15.jpg

    寻访仙人

    此为佛传故事的场景之一。太子出家之后,曾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中造访两位仙人,由于不认同二者所说教法,后离去独自修行。这幅雕刻中,左侧草庵内蓄须仙人左手持水瓶,坐于圆形的凳子上,他的面前是着通肩式袈裟,有头光的太子,太子背后是右手持金刚杵的执金刚。出家的太子已经不再是王子姿态,而是佛陀的形象。犍陀罗佛传故事中,太子出家断发之后,换上修行者的衣服,自此就已经从菩萨形象转变为佛陀的形象。早期的犍陀罗作品,从刻画手法到题材都具有强烈的西方要素,此作品的表现手法略显稚拙,更具有地方特色。


    16.jpg

    降魔成道

    方形台座上的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握衣角,右手似触地印,神态专注,颔首注视前方。画面左侧,一头有冠饰的王族人物望向释迦,正欲拔剑,被旁边一人按住正在拔剑的右手。这一剑拔弩张的场面,表现了魔王欲伤害释迦而被其子制止的故事。释迦另一侧,有同样王族装束的人物,左手按剑。释迦牟尼右侧靠后,有手持金刚杵的人物站立,为佛陀的护法执金刚。犍陀罗的降魔成道像中,释迦牟尼的一侧常有魔王拔剑,被其子制止的场面,此故事情节出现在多例降魔成道题材的雕刻作品中。


    17.jpg

    魔女诱惑

    释迦牟尼修行即将开悟之时,被魔王得知,为了阻止释迦,他和自己的三个女儿前去诱惑释迦牟尼。画面中,于中央长方形台座上端坐的正是释迦牟尼,他左侧的一对男女,男子胳膊搭在女子肩上,显示出亲密的姿态,此为魔王和他的一个女儿,正摆出男女亲热之姿诱惑释迦。释迦牟尼右侧的两位女子身材姣好,是魔王的另外两个女儿,正以妩媚旖旎的姿势立于释迦身旁。这一场景两侧有希腊式柱子隔开,柱身上刻有女子和童子的形象。

    18.jpg

    二商主奉食与四天王奉钵

    《佛本集行经》记载,曾有名叫帝梨富娑和跋梨迦的两位北天竺商主,驾着五百牛车,满载种种货物,途经差梨尼迦林外。尔时,护林神隐身,捉持两头头牛,使其不得行进,其他牛皆不肯行。两位商主心生恐怖,不知发生了何事,护林神现身,谓商主言,此处有如来,始成正觉,今日住此林内,如来得道以来,如今已满四十九日,未曾得食,汝今最宜前往,供奉麨和酪蜜,汝等当得长夜安隐安乐大利。于是二商主将麨与酪蜜混合,呈至释尊前。释尊以四天王奉献之石钵,接受二商主供奉之食物。

    这件浮雕由两个故事场面构成,右侧是商主驾着五百牛车经过差梨尼迦林外的场景,在画面最右侧,一人两脚蹬地,极力阻止牛向前行进,此人应为护林神,他控制了头牛,从而使得商队行进受阻。牛背上的商人们不知发生了何事,正在向前张望或相互谈论。左侧场景为四天王奉钵,四天王分别为释迦牟尼奉献了贵重的器皿,被释尊一一拒绝,最终接受了四天王供奉的石钵,以此盛装二商主奉献的食物。四天王奉钵画面中的主尊和一侧残损严重。

    19.jpg

    四天王奉钵

    这件浮雕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央拱形龛中为坐佛,两侧各有一尊结跏趺坐的人物,脸朝向中央。画面下段中央方形空间内为四天王奉钵的故事内容。据说释迦牟尼开悟之后,两位年轻商主经过佛陀之处,为释迦牟尼献上麨蜜,但是世尊却没有能够容纳食物的器物。于是四天王从四方而来,各持金钵奉上,世尊默然,而不纳受,认为出家不宜享用如此奢侈的器皿。于是四天王又依次奉上银钵,乃至水晶、琉璃、玛瑙、砗磲、珍珠等钵,世尊皆不受。四天王各还宫,奉持石钵进献。世尊认为,如若只接受一个人的供养,对其余三人不公平,因此便运用神通力,将四钵合一,坚牢清净。四天王供养毕,顶礼佛陀欢喜而去。画面下段左侧持钵的人物可能为二商主之一。